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战斗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在统筹富国和强军两大目标协调互动中推动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前瞻性地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12月11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的质变与跃迁,新质生产力与颠覆性创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首先是要有新质,强调的是科技创新,而且是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意味着支撑和牵引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要有颠覆性的突破,不能低水平重复,要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是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科技关键。新质生产力其次是要形成新的生产力,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向产业发展的转化,要以颠覆性的新质科技为引擎,在科技向产业的转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产业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融合牵引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崭新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指引,指明了实践方向。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对内而言,经济安全是赢得民心、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基本条件;对外而言,一方面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也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实力决定军事实力,军事实力保障经济发展,军事实力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上限。国家安全必须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本国政府能牢固掌握本国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命脉,自主决定本国经济制度、发展战略、自然资源利用和主要经济活动的权利不受侵犯;二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受国内外因素的威胁和侵害,具有和平、稳定、开放的国际环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三是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经济竞争力、资源能源保障能力、危机管理能力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能力。
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反复证明,没有自身科学技术支撑的经济、缺少新质生产力保卫能力的经济是一种容易被侵占、被剥夺或者被奴役的经济。当前经济领域日益成为大国竞争重要战场,中美两国之间乃至世界经济范围内的规则之争、贸易摩擦、产业链重建等均事关中国经济安全。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努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和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富国强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二部分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中提出了“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概念。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的强军兴军之路需要统筹好富国与强军两大目标。强军必须以富国作为物质基础,强大的国防必须依托强大的科技能力和制造能力,没有雄厚的国家实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便无从谈起。强军是富国的坚强柱石,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国家发展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 强军需要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需要颠覆性军事技术、新质生产力的牵引和支撑。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下更大力气推动科技兴军。要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加强前瞻谋划设计,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
军事科技创新往往是科技创新的先锋,军事科技创新推动和牵引着社会科技创新与生产力的提高,军事科技是创造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引擎。先进的军事技术在满足军事需要的同时转化为民品生产力,吸纳先进民用技术转化为军事资源,推动军事资源与民用资源的互动共享,将为生产力要素和战斗力要素的协调配置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将在富国强军两大目标的统筹实践中推动、牵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